English

广阔天地有作为

——沈阳市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纪实
2000-08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

当前,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,尤其是乡村干部学历较低,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。这种状况不改变,调整农业结构、实施科教兴农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。与此同时,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。一面急需人才,一面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,沈阳市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,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,既解决了农村人才缺乏的矛盾,又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,两全其美,何乐不为。

1999年,沈阳市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,目前,全市已有615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级工作。

日前,记者来到较早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任职的康平县采访,深深感受到这项计划的实施,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农村人才结构调整,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、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,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
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

康平县以农业为主,曾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,经济发展相对滞后。穷在何处,从全县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情况看,27万农业人口中,大专文化程度的仅有640人,占千分之二。特别是180个村的党支部书记,基本是高中以下学历。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康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。

近几年来,康平县坚持以人为本,千方百计提高人的综合素质。1996年,康平县委、县政府探索性地选派了32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任职。去年11月,为实施沈阳市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,康平县又选派了100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党支部书记、副书记和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务,覆盖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5.6%。大学生到村后,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寻找市场,调整产业结构,普及科技知识,发展商品生产,受到了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普遍欢迎,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。海洲窝堡乡农业人口中过去没有大专以上学历,相当于中专或高中学历的也仅有几十人。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,村没有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,也没有专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,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相当大的难度,致使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缓慢。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后,这个乡从报名的12名大学毕业生中选了4名到村里任职,使村级干部年龄老化、文化水平低的状况开始改变。

热情支持重点培养充分信任大胆使用

大学生到村任职,目的是让他们经风雨,见世面,增长才干,得到锻炼,迅速成长起来,同时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,促进乡村经济发展。康平县在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过程中,始终把发挥下派大学生作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,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。县有关部门先后对大学生到村工作后的工资待遇、人事关系、教育培训、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。各乡镇把下派大学生的培养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结合起来,对要求入党的指派专人重点培养,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。有的乡镇把下派大学生安排到基础薄弱、比较落后的村任职,让他们参与决策,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。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生王湘伟,到沙金台乡双庙子村任职,上任就面临一场严峻考验。去年冬季,这个村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雪寒冷天气,全村900亩果树被严重冻害,果农忧心忡忡,不知所措。关键时刻,王湘伟日夜与果农一起观察,查找了大量资料,并结合实践,自编自印《苹果梨冬季管理技术要点》和《苹果梨作业历》等技术资料,及时下发到果农手中。通过她的辛勤工作,果农对遭受冻害的果树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,避免了12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。目前,双庙子村的果树长势良好,果农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。

沙金台乡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培养上实行“二包一”责任制,一方面由所在村党支部书记结合村财务管理,对大学生包“传、帮、带”;另一方面由包村的乡领导负责,对大学生包学习、包指导、包考核,把培养工作落到实处。海洲窝堡乡党委开展了“1511”活动:凡下派到村里的大学生,每人负责一个科技示范区,联系5个科技示范户、1个贫困户,本人有1个科技项目。任务下达后,大学生积极性高涨,有的走村串户搞调查,有的想方设法搞项目、建立科技示范户,工作搞得热火朝天。

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

实践使到村任职的大学生着实感受到了黑土地的呼唤和农民的期盼,激励着他们在科教兴农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青春,发挥他们的才干。

去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经济系的张晓亮,在等待分配的时候,正赶上沈阳市选拔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,便主动报名回家乡康平县农村工作。他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在大学读书时曾到发达地区参观过一些现代化农业项目,感到家乡差距太大,大学生到村工作给自己提供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机会。今年初,张晓亮到康平镇前进村担任科技副主任。他不仅人进了村,心也进了村,用20多天时间走访了近300户村民,了解和掌握了村情,缩短了和村民的距离。许多人对他说:你年轻有知识,多帮我们出点道,挣了钱忘不了你。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,听着他们质朴的话语,张晓亮感到肩上责任重大。他对走访调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,总结出前进村经济发展的四大优势和四方面的不足,为村里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:发展蔬菜为主导,高效作物要抓好,劳务输出常年搞,农闲时常把市场跑。村委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采纳了他的意见。

海洲窝堡乡育林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清玉,1997年毕业于辽宁省行政学院,曾在乡绿色食品办公室工作,去年下半年被选派到育林村任职。他一边学做农民,一边学做农民工作。育林村是全乡最贫困的村,王清玉把改变村贫困落后面貌当作自己的使命,他从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入手,同村民算大田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对比账,使村民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育林村次成林面积较大,有发展香菇生产的独特优势。王清玉挨门逐户地介绍市场前景,带领村民到外村参观考察,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,使育林村的香菇生产很快发展起来。

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村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小城子镇拉拉街村任科技副主任的大学生范国辉,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,组织了科技学习班,请林业专家讲授果树栽培技术,请农业专家讲授花生、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。有时请不到老师,他就自己登上讲台。为此,他自费购买了多种农业科技书籍,无论工作多忙,每天从不间断学习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到离村20里外的农科站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。范国辉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,向村民宣传现代农业知识;由他创办的每月一期《科技小报》介绍许多农业新技术、新信息,很受农民欢迎。今年,范国辉承担了村里大扁杏种植园的开发工作,从设计、规划、测量到平整土地,种植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脚印。现在大扁杏种植园已初具规模,总面积已达1000亩,范国辉用滴滴汗水浇灌的果园,将为村民们结出丰硕的果实。

在村任职的实践,使大学生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。在沈阳市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康平县现场经验交流会上,一名在村任职的大学生说出了心声:“科技知识只有与丰富多彩的农村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,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,大学生也才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将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